十年寒窗,高一时光最难忘。 1990年,我高一就读于滨州七中。当时,这是滨州市唯一的一所农村高中。第二年暑假后,滨州七中被两所市直中学——滨州二中和滨州四中合并,我所在的班级就转到滨州四中去了。 上学路上 滨州七中坐落在荒野中,校舍破旧,环境更是与优美无缘。学校离我家大概有二十多里路,当时我的交通工具是一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大金鹿”。我们在学校从周一待到周六,周六下午两节课后就可以打道回府,周日下午再从家里返回。 那时,我每个月都要带小麦到比学校更远的油田一矿去换面粉,然后回学校再把面粉换成饭票。小麦装在蛇皮袋里极像场院里打场用的碌碡,捆在自行车后座上摇摇晃晃,推着走不了几步就车歪人倒,只有勉强骑上车子,借助车子的惯性才能前行,因此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中途不下车。由于二十多里都是土路,坎坷不平,经过一路颠簸,捆绳常常松了口,半路上撒麦子的事时有发生。往往我都是向附近村子的居民借来笤帚和簸箕收拾干净,二次捆绑后,继续前行。 晴天饱受颠簸之苦,但毕竟还是车为人服务,一到雨天则颠倒过来,人就要为车服务。记得雨后的一个清晨,我骑车去上学。经过一夜雨水的浸泡,路都变成了非常粘稠的泥浆。两只轮胎刚一压上便陷进泥浆里,再出来时轮胎外面附着了厚厚的一层。一会儿,泥巴就将瓦圈和轮胎之间的空隙塞得满满的。我只好折了一根小树枝,将两个瓦圈里的泥巴剥离下来,但走不了两步,泥巴又将两个瓦圈塞满,于是停下来再剥离。这样反反复复,十步一停五步一顿,累得我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到达学校时别提有多狼狈了,衣服全被汗水浸湿,脸上、手上、鞋上都沾满了泥浆,自行车更是面目全非。晴天时骑车只需一个小时的路,那天我却走了四五个小时。早晨六点钟离家,到学校时已接近晌午,同学们已经放学去食堂打饭了。 漫漫上学路,留给我的是颠簸和泥泞的记忆。 宿舍风波 我们住的是二十多人的集体宿舍,三大间破旧的砖瓦房。一进门只见两排木板床被一根根砖柱子擎在了空中,有两米多高。床与床连在一起,形成通铺,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赤壁之战时连在一起的战船。我们的自行车平时就放在床下砖柱子的间隙处。不知这种设计方式最先是谁提出,它既解决了学生的住宿问题,也解决了自行车存放问题。 如果按现在的标准来说,这些宿舍绝对算一等危房。记得冬天的一个晚上,我们正在教室里上自习,天空飘起了雪花。当上完了两节晚自习回到宿舍时,我发现床铺上方的屋顶坍塌了一个大窟窿,上面露着蒲扇大小的一块天,而外面纷纷扬扬的雪花正从窟窿里飘进来。掉落的瓦片混同泥土、积雪正落在我的被子上,被子也因此洇湿了一大块。我只能将被褥收拾干净,向旁边同学的床铺挪了挪,将被子湿了的一头放到脚部,衣服也没脱,就勉强睡下了。至于那夜是否被冻醒过,现在已记不清了。但有一点必须承认,我真是命大,要不是自习课,瓦片砸在脑门上,说不准就一命呜呼了。 宿舍的房门没有玻璃,或者说这儿的房门不适合安装玻璃,因为学校里打架斗殴现象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尤其像我们这些新生,被高年级学生欺负、敲诈更是司空见惯。半夜里,睡眼朦胧之时,经常有不速之客破门而入,挨个翻钱,翻菜票、饭票。如果有谁反抗,必然招致一阵毒打。因此,我们白天说说笑笑、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一到了晚上就会愁容满面,胆战心惊。临睡觉前,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假设成盗贼,反复琢磨他们的心理,钱、饭票、菜票放在哪儿才不会被他们翻到。砖缝里、枕头下、口袋里都放过,但又觉得哪儿也不安全,有时几个地方反复倒来倒去,直到迷迷糊糊地睡着。 一天夜里,宿舍里大多数同学都遭到了抢劫。我们纷纷发誓,盗贼们胆敢再来,他们一进门我们就万箭齐发,打他们个头破血流。于是,我们从外面拾来了很多砖头瓦块,放在枕头边上。第二天晚上熄灯不久,就听见“砰”地一声,宿舍门又被踹开了,几个胆大的同学随手向门口扔出了砖头瓦块。这时,只听外边一个为首的恼羞成怒,恶狠狠地说道:“不许扔砖头!谁扔砖头我先揍谁,看我进去不弄死他!”听他这么一恐吓,我们都吓得缩进被窝里不敢吭声,于是我们又遭到了二次洗劫。 后来,这件事情惊动了校领导。在镇派出所民警和学校保安的共同震慑下,盗贼们终于有所收敛,宿舍风波终于归于平静。 粗茶淡饭 学校里没有学生餐厅,大家都是在宿舍里吃饭。在周三之前我们一般不打菜,因为周日下午都从家里带来了咸菜,有咸萝卜条、鬼子姜、西瓜酱等,装在各种各样的罐头瓶里,吃饭时把它们全摆出来,共同分享。直到把带来的咸菜全部吃光,才不得不去食堂打菜。 打饭可是个力气活儿,不仅要有杨七郎力杀四门的勇气,更要有赵子龙怀揣幼主长坂突围的豪情。那时,学校没有排队打饭的制度,只能凭借动物性的本能——力气大小去“拼抢”。二三百学生,不分男女,吵吵嚷嚷,在打饭窗口前挤作一团。外面的恨不得削尖了脑袋,挤到里面去,而里面的打上饭又恨不得立刻变成一只老鼠,钻到外面来。这一进一出的当口,饭菜撒了一地,或洒在别人衣服上的情况时有发生,少不了换来一句“眼瞎了吗”的臭骂。一般来说,最先打上饭的是校体育队的,他们体格健壮人高马大,左边一推,右边一扛,一会儿功夫就挤到打饭窗口。其次是高三、高二,最后才是我们高一。 食堂里的饭菜,的确让人不敢恭维。馒头又小又硬,颜色黄黄的,掰开一嗅,一股浓烈的碱味儿简直能把人熏倒。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怀疑学校里的馒头里是否含有面粉,是不是全用碱面制成的。所谓的粥,简直对不起“粥”这个字。从字形上看,粥是应该有米的,可食堂里的粥里没有米,乍一看就是面水。就是这样的粥,当时还是我们一天中最大的念想。我们喜欢喝它,并不是因为好喝,而主要是为了御寒。冬天里,宿舍里不但没有暖气,还四处透风。晚上冷得如同冰窖,早晨起来时脸盆里的水结成厚厚的冰,牙缸里的牙刷、饭缸里的勺子都被冻住,浑身感觉不到一点温暖气息,只有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粥才逐渐暖和过来。 食堂里有一道招牌名菜——虾酱汤。何谓虾酱汤?就是炒虾酱时,因为虾酱少,学生多,分不过来,只能向勺里多添水而成。一次,盆里的虾酱将要见了底,后面还有很多学生没打上菜,只见食堂师傅马上向盆里舀了几瓢凉水,虾酱立刻又盆满钵满。这道菜从来不受季节时令的限制,一年到头雷打不动。其他菜肴则成了市场上蔬菜价格的晴雨表,当集市上茄子便宜了,食堂菜谱上一准就是炒茄子;黄瓜便宜了,菜谱上绝对就是炒黄瓜。并且炒菜里不乏肉丁,里面的肉,既非猪肉羊肉,也非驴肉狗肉,而是高度浓缩,富含蛋白质的苍蝇肉。稍不留意,它就会溜进口腔进入肠胃,弄得一连几天都没有食欲。 母亲听说学校的伙食不好,顾不上白天干活的劳累,连夜给我蒸了四五个白菜猪肉包子,让我带到学校里去吃。当时,学校食堂负责给学生们熥干粮。早晨把干粮放到食堂的箅子上,中午食堂里的师傅就会把干粮熥热熥透。可当我中午放学后满心欢喜地去拿包子时,却发现原先堆积如山的箅子上只剩下一个网兜:里面装着三个两面馒头。我的白菜猪肉包不翼而飞。当时,就好像被人迎面泼了一盆冷水,从头顶一直凉到脚心,心里又气又恨。可又有什么办法呢?那么多干粮堆在一起,食堂师傅懒得管理,学生们又不自觉,只能是谁来得早谁先挑好的,来得晚的只能认倒霉了。最后,我只能提了装有三个两面馒头的一兜去吃。 精彩课堂 七中的老师上课都很认真,但属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至于听懂了多少,只有天知道了。不过令人欣喜的是,课堂作业很少,几乎没有。考试也很少,一学期只有一次期末考试。老师们都很人性化,既无体罚又无心罚,学不学全凭自觉。直到很多年后,我才认识到,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在所有的老师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姓王的女老师,她教我们政治。王老师态度和蔼,知识面广,讲解清晰,大家的注意力非常自然地被她牵引到课堂上来。化学老师大概三十多岁,他讲课总是慢言慢语,不温不火,属于标准的“和风细雨型”。只要他上课,带有磁性的声音总能吸引着我们去和周公幽会,不一会儿教室里就会倒下一片,那真是“小曲熏得学生睡,只把课桌当床板”。物理老师则属于“波峰浪谷型”。他讲课就像汽车在高低起伏的山路上行驶一样,上天入地忽高忽低。常常是他每讲到舒缓处,大家上下眼皮刚刚合上,只听“嗷”的一嗓子,吓得大家激灵打一个冷颤,赶紧把眼睁开。这样他在课上一惊一乍,我们在下边半梦半醒。听又听不进去,睡又睡不踏实,只熬得一双双眼睛红红的,个个兔子眼似的,那种滋味儿难受极了。 曾经有段时间,我一直很欣赏物理老师的做法,不用体罚,就制止了学生课堂上睡觉。但现在我却觉得化学老师才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大师”,他的“无为即有为”的做法才更值得提倡。试想,与其让学生们昏昏沉沉地醒着,难受一节课,倒不如让他们痛痛快快地睡着,享受一节课。 语文老师是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女大学生,身材不高,非常瘦弱,戴着金边眼镜,显得文质彬彬。她说话慢条斯理,燕语莺声。她讲的诸如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之类的东西纯属照本宣科,听起来非常无趣。刚开始,我不喜欢语文老师上课,不久我却喜欢她上课了。原因是在她的课上,我可以看中外古典名著,还可以摘抄一些喜欢的唐宋诗词以及现代诗歌等。我坐在教室的中间位置,表面上只要摆出一副听讲的样子,私底下照样可以干别的事情,老师根本不会发现。在她的课上,我看完了《红楼梦》《家》《伍子胥鞭尸》《三困瓦岗寨》、梁羽生的《云海玉弓缘》、琼瑶的《在水一方》等许多书。 我喜欢做摘抄,自己建立了一个摘抄本。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自己认为好的诗词、故事及名言警句都抄下来,课下再将摘抄下来的句子背熟。当时学校里办的一份校刊叫《百草园》,几乎每期我都认真阅读,并做了大量的摘抄。当时,汪国真、席慕容的诗歌风靡全国,直到现在我还能背诵过摘抄的汪国真的一首诗——《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另外,我还摘抄了如余光中、北岛、顾城、海子、舒婷的诗歌等,很多的名言警句至今仍记忆犹新。“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如果你跟我走,就会数我的脚印;如果我跟你走,就会看你的背影”…… 我喜欢写作文,每两周一次的作文课成了我一显身手的舞台。记得我写过一篇以“我的家乡”为题的作文,文章以春夏秋冬为顺序写出了家乡的秀美、迷人。语文老师给了这篇作文很高的评价,说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笔流畅,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并且在课堂上当众朗读了我的作文。这让我着实高兴了一阵子,也从此更加激发了我写作文的兴趣。在那一年里,我坚持写日记,即使当时这不是老师所布置的任务,每天我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下来。一年时间记了三大本。 在那一年,我虽然没怎么认真听课,但总成绩还不错,尤其语文成绩更是遥遥领先。我想这应该归功于我平时的“不务正业”吧。我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作用固然非常重要,但关键还在于自己。 苦中作乐 学校设施虽然简陋,条件异常艰苦,但我们还是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出很多快乐来。 宿舍里一旦没有了外界的侵扰,我们战战兢兢的心情便得到了完全放松。住集体宿舍,最大的特点就是热闹。下了晚自习回到宿舍里,刷牙的,洗脸的,洗头的,一阵喧嚣。洗漱过后,头一沾上枕头,卧谈会就正式拉开了帷幕。有啦学习的,有啦老师的,有啦国际时事的,也有啦四季农时的。顿时人声鼎沸,此起彼伏。有时深夜里一觉醒来,依然有人在高谈阔论。那时宿舍管理很不规范,在宿舍里啦到天亮都没人管你。 女生是我们绕不开且永远说不完的话题。有两位仁兄,琢磨女生达到了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他们课上从来不听课,两只贼眼时刻关注着班内女生们的一举一动。例如,某女生换上新衣服了,某女生脸上长粉刺了,某女生为什么上课老上厕所了,某女生看男生的眼神儿有点不对劲了。下了晚自习,将近憋了一天的他们,定时发布新闻联播。 他们根据每个女生的体型特征分别起了外号,个子高的呼作“撑破天”,个子矮的叫做“钻地鼠”,身体胖的称作“雷子瓮”,身体瘦的叫做“瘦猴子”,另外还有“苍蝇屎”“丹凤眼”“刀子嘴”“大叫驴”等等。他们将班里女生的名字写在小纸条上,揉成纸团,让我们抓阄。抓到谁,谁就是你未来的终生伴侣。常常是,我们抓完后,班里最漂亮的两个女生却从来不见踪影。后来我们才知道,两位仁兄在我们抓阄前早已把写有两位女生名字的纸团藏了起来,据为己有。接下来是我们的群起而攻,口诛笔伐,声嘶力竭。 冬天上课最难捱。一节课下来,脚几乎都被冻僵了。下课后,为了取暖,我们就玩“挤堆”游戏。这种游戏人数可多可少,容易操作。同学们在教室的墙根下站成一排,然后由两侧的同学一起叫着号子向中间挤去,直到把中间的一些同学挤出队列。有时两侧同学用力过猛,把中间的同学撞倒在地,两侧同学却由于收不住脚纷纷压在了倒地同学的身上,形成“人山”。 还有一种双人游戏叫“抵拐”,就是两人都用右手扳起自己的左腿,只用一条右腿跳着走路,然后用扳起的左腿去顶或压别人扳起的的左腿,逃跑或倒地者为输。经常见到两人对峙犹如两只斗鸡,一方扳着左腿先是猛压对方的左腿,待对方后退几步后,然后再将扳起的左腿冷不丁俯冲到对方左腿的下方,然后猛地向上一掀,把对方掀倒在地,引起周围同学的一阵哄笑。 宿舍里夏天奇热,静坐不动还是大汗直流。那时没有条件洗澡,撩起衬衫,用手在胸膛上往下一搓,那黑黑的泥垢便像一排排车轱辘纷纷滚落。一次午饭后,大家相约到黄河里去洗澡。黄河离学校不过八九里路,骑自行车十多分钟就到了。上了大坝,远远地看见一条金色的飘带从西方的天空甩下来,又远远地向东方甩去了。一些不知名的白色飞鸟正在岸边的水里啄食,见我们到来便有礼貌地起身飞走。黄河水看上去很浑浊,但是捧在手心里还是清的。看来“跳进黄河洗不清”这句话是不准确的,它照样能洗清我们身上的污垢。我们不敢到深处去,只在离岸很近的地方嬉水、扎猛子、练狗刨,玩的是不亦乐乎。 校园内,有位教师家属开办了豆腐坊。下了晚自习,我们常常拿着饭缸去买豆浆。磨豆浆的老大爷慈眉善目,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那笑容就好像是刚刚煮好的满满一锅豆浆,一不小心就能从脸上流下来似的。他拿着一个大舀子,站在盛有豆浆的大锅旁边,只要看见有饭缸伸过来,一准给你舀满饭缸,而不论你的饭缸有多大。旁边有一个盛钱的鞋盒,临走时可以放上一毛钱,也可以放菜票,还可以什么也不放,全凭自觉,老大爷连瞅也不瞅。喝着香喷喷的豆浆,感觉生活是那样的美好。 冬日午饭后,我和好友王庆鸾常常到校外田野里去散步。田野里空荡荡的,没有一丝风,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我们沿着一条乡间小路走向远方。不知什么时候,后面一位女生尾随而来。她穿着一件红色的羽绒服,身材高挑,相貌清秀,一条长长的马尾辫自然垂至身后。她走起路来,步履从容,张弛有度,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从远处看,就像池塘里一支亭亭玉立含苞待放的水莲花。她是我同年级2班的班长,学习成绩非常好。她边走边看着一本书,口里好像还在读着什么。 我们来到一棵大柳树旁,坐下来闲聊。她也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坐下来看书。她沐浴在阳光中,身体前倾,双腿自然前伸,形成一个坡度稍缓的大写英文字母“A”的形状,书就平放在腿上。她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有时眉头紧锁一脸凝重,有时又翘起嘴角喜上眉梢。周围墨绿的麦田,光秃的树木,以及远处低矮的村庄,全部成了她的背景。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绝伦的画啊!如果我有一支画笔,一定画下来,题目就叫做《野外读书的少女》,我敢保证它一定要比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还要叫座。 此后,我和王庆鸾午饭后总是到这儿来,她也总是如约而至,因此我也能够屡次欣赏这幅绝世名画。 往事如烟 第二年,我转入滨州四中,学习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室、宿舍都是楼房,窗明几净,整洁有序;有标准的运动场、实验室和阅览室;有教学理念先进、尽职尽责、一丝不苟的教师;有荤素搭配、营养卫生的可口饭菜;有细致入微、严格规范的规章制度。应该说,该有的全有了。 也许是鱼和熊掌不能同时兼得的缘故吧,滨州四中在给我们提供优良学习环境的同时,也规范了我们的日常行为。在这里,我们再也不能彻夜神侃,再也不能肆意打闹,再也不能去黄河里洗澡,再也不能在课堂上睡觉,再也不能浏览课外书,再也不能给学生起外号,再也不能打饭时挤作一团,再也不能在宿舍外随意小便…… 我们似乎失去了一样最重要的东西——快乐,那种无拘无束、自由洒脱的快乐。如果把我们比作一群小鸡的话,那么七中里属于散养,讲究的是自由自在,个性张扬,而四中则属于圈养,讲究的是条理规范,严格有序。 虽然四中最终帮我实现了人生的梦想,但在我的脑海里,似乎除了书山题海以外一片空白;而七中虽然校舍简陋,条件艰苦,可当年我所经历的一切艰难困苦,如同嵌入体内一粒粒沙子,起初有一点苦涩、甚至疼痛,但经时光这条河流的冲刷、磨砺后,最终都变成了心灵深处闪闪发光的一颗颗珍珠,成为我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转眼三十年过去了,直到今天,我还是常常想起在滨州七中的那段快乐时光,想起那时的人和事:想起上学路的坎坷,想起宿舍的简陋,想起食堂的碱馒头,想起难以下咽的虾酱汤,想起性格各异的老师,想起同甘共苦的同学,想起磨豆浆的老大爷…… 感谢滨州七中的那段时光,它带给我的有艰辛也有快乐,有泪水也有欢笑,有思考也有启迪,有勇气更有力量。 作者:李顺栋,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初中语文教师。先后在《山东文学》《新华副刊》《华夏散文》《家园文学》《散文选刊》《散文诗》等刊物上发表散文、诗多篇,散文《怀念一只猪》入选首届山东青年精短散文大展。
便只顾风雨兼程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