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 动 ——探寻神秘的济水故道

2023-02-15 12:01:35      来源:王超      阅读量:

金秋,是美丽丰硕的季节。
岁在壬寅仲秋9月17日,是个周六,我们先拜访了《沾化通史》的宿老先生,随即与滨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考察组开启了一场黄河与大清河遗址、济水故道的对话和考察之旅,共同践行先贤徐霞客俯察地理文化为民厘水的探寻精神,钩沉神秘的远古黄河和新立河等滨州水系之间的渊源关系,勘察大清河遗址和济水故道,唤醒数千年来沧海桑田的地理文化基因。

在此之前,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几位专家已经多次勘察过,这次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考察,目的是剖析黄河与远古济水、大清河的古今交汇,从学术和水利上厘清它们之间的渊源,进一步探究和憧憬滨州从“黄河漫城”到“诗意慢城”的转变,展望和构画黄河与滨州水系铺展开的崭新的时代画卷。

我们走大道、寻小路、辟新径,人迹罕至,曲径通幽,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君看,蒹葭苍苍,遍地的野花像姑娘的发卡,点缀着风景;君听,河水泱泱,婉转的鸟鸣像定好的闹钟,催促着前行;君品,文华谦谦,绚烂的晚霞像染色的油画,绘画着湛蓝的天空。“你们看,这不正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吗?”文史专家刘老兴奋地对我们说。洁白的孤鹭在天空翱翔,旁若无人地舞蹈,向天地展现着婆娑的身影和绰约的风姿,湛蓝的天空倒映在如镜的水面上,远远望去,与天相接。有感于自然之美,刘老俯身,拍下许多美丽的花朵。

这是何方仙境?这就是传说中的济水故道。位于黄河北岸,渤海十三路到十八路之间,方圆二十公里左右,断断续续地保存着具有“三隐三现”神秘之称的济水故道遗址。《滨州市志》所记载的“滨州古八景”,列第一位的是“济水拖蓝”:“济水来自西南达於东北,清涟澄澈,风静波平。如碧练环绕,翠带长拖,钩深钓奇,此奇选矣。”“滨州新八景”著名的“三蒲叠翠”(三蒲即蒲湖、蒲园、蒲城)就建设在济水(又称大清河)的故道上,是古济水保留下的一段相对完整的古河道,这里不仅景色清雅优美,也见证着中国北方古河道变迁,具有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神秘的济水故道、大清河故道出现在滨州市域内,且融入滨州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犹如散落在世间的湖泊仙子,抚育着、滋润着这一方水土人文,冲击而成的小岛错落有致,显得极为别致,秋天的婀娜多姿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殊不知这里承载着千年文化的传承,积淀着几代人的智慧心迹。

济水是中国古代四渎之一,在史籍和古地图中多有记载,黄河下游的河道以及大清河(原址为东平湖到黄河入海口一段)、小清河(东阿镇西东平湖入黄河的一小段河叫小清河)都是原济水故道,它水流平缓、水质清澈,两岸满布先民生活聚落——仰韶、大汶口等古文化遗址,是东夷先民文明的发祥地和生活图表。
济水发源于太行山和王屋山脉,是“愚公移山”的故乡;汇聚泰岱之水,又是“五岳独尊”的风场。东岳泰山是相伴黄河的中华文化远古圣山,有学者统计黄河近3000年的古道变迁得出一个规律——无论黄河如何肆虐,都是以泰山为分界,南北摇摆,可以说泰山是黄河的定海神针和文化风标。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受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了喜玛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而黄河则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中生代盆地受控于古亚洲构造域的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挤压拼接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郯庐断裂活动两种动力学。新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由早期的北西向转为向西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所产生的弧后拉张效应使渤海湾地区产生巨大的拉张应力场,同时郯庐断裂中段产生强烈拉张,这些共同的作用导致了渤海湾大型断陷盆地的形成,由于渤海湾盆地进入断裂拉张阶段,所以济阳凹陷进入强烈发育期。根据陆上地震资料,鲁北区域的沾化、无棣和利津、垦利凹陷已向海中延伸。

早在周朝就有济水的记载,后人考其“三洑三出”,在广阔的华北平原,为其平添了几分神话色彩。史书记载,济水潜黄河而出,至清远浊,独善其身,所以古代文人墨客多以君子的品德进行比拟,留下了“清济”的雅称。清代著名学者姚鼐在考察齐鲁广域和泰山后,撰写的《登泰山记》中说:“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泰岱齐水皆流滨州,而东流入渤海。
在黄河小街湾这个眺望黄河的绝佳位置,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席李象润举目远眺,西望大河远上白云间,东瞩黄河翻腾入海磅礴而去,万马奔腾、浩浩荡荡……李主席深情地说:“滨州之域,远古流淌着四渎之一的济水,中古流淌着黄河、徒骇河等,明清之际主要是大清河,清末1855年以后黄河回归故道,从小开河到龙王崖黄河改道南滚50多里。也就是说,自古至今这里必有一条大河东流而去,其地质原因是这里有非常重要的济阳凹陷带,是构成渤海的地质构造,它和青藏高原的隆起、珠穆朗玛峰的吻天是一脉相承的。”受济阳的凹陷带和泰山的影响,济水与黄河在鲁北旷世相遇,为黄河借道入海提供了地理便利,泰山黄河拔地而通天,成为中华民族豪迈大器的文化图腾。

领队李主席喝了一口水,又接着讲道:“我们今天观摩黄河入海的奇观,实际上是千百万年以来东亚地质板块的运动造就的,它造就了万里黄河东流入海,也造就了中华民族的体貌、禀赋和文化特征,以及生生不息的光辉未来。我们今天的文化考察,不但要服务于当下的文化建设,也是想努力认识和揭示中华文化的滨州元素。”要想真正厘清滨州水系与黄河之间的渊源关系,了解滨州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黄河,若不是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一边勘察一边解释,一般人是万万不能明白其中缘由的,就算明白一点,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历史上的黄河改道极少数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大多数是黄河自行淤堵和溃决而形成的,黄河是我国古代水患最严重的河流,没有之一。滨州段黄河改道南滚50多里,就淹没了蒲台县、齐东县两座千年古城,使百姓蒙受许多苦难,也造就了现在滨州的水文关系,我们凭借着蛛丝马迹探寻到黄河与滨州水系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累进推演和联系。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苦难与辉煌,滨州这座黄河边上的城市,在黄河文化的挖掘与保护、传承与弘扬方面应作出自己的贡献,因为正是黄河母亲养育了滨州这座近400万人口的城市,黄河泥沙俱下,不仅把中上游的水源和黄沙带给下游的滨州,也把中上游的智慧结晶和文化大器带到了滨州,它的开放性、包容性、景观性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黄河好似一条腾飞的巨龙,冲击出广袤的黄河三角洲,并在人与河的博弈中,逐步形成了神奇的地上悬河,成就了人杰地灵的滨州,造福了物产丰饶的滨州,演绎了诗情画意的滨州。

滨州因濒临渤海而得名,隋唐五代建县制,五代后周改渤海县为滨州,元朝时期渤海、蒲城、沾化三县联署称作一个州,因三县都靠渤海所以取“滨”字命名。黄河在滨州城中穿过,城因河秀,河依城美,黄河的黄沙经过沉淀澄清后注满城中大大小小的池塘,像一壶美酒流淌在滨州大地上,让人心旷神怡、醉美其中。《后汉书》王景传中记载,王景治河的主要功绩是对汴河、黄河、济水等华北诸水道,进行了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理,从而保证了黄河千年安澜顺流入渤海,为中国历史上雄汉和盛唐的出现,奠定了良好的地理基础和文化环境。
黄河与济水并存于滨州,滨州新立河的水韵就是济水故道和大清河故道溢出的,滨州域内的河流大都源于此。滨州地域的水原本是汇入济水或大清河再流入渤海的,由于黄河河床上升,成为了地上悬河,形成了南北的地势落差,滨州地域的水流不进黄河,进而成就了滨州这座城市的内流水系,包括西沙河、新立河、秦皇河、潮河、秦台干沟等。“张肖堂灌区的水是从秦台干沟的水底穿流而过的。”李主席实地考察后解释道。我们在考察现场才能体味到设计的巧妙,让人浮想联翩。张肖堂引黄闸是1954年开始修建的,见证了滨州的变迁,站在张肖堂闸的旁边看黄河,黄河水裹挟着黄沙像天水一样汹涌翻滚,犹如腾云驾雾,漩涡场面十分壮观。

从黄河大道上往东走,浮桥对面往北的小路上,一处油田的露天工作站映入眼帘,“有一次骑自行车考察,突然在里面冲出几条恶狗,吓了我一跳呢。”领队李主席来到此处还是记忆犹新。当时抡起自行车驱赶,才得以突围成功。再次考察时由于是阴天,很多小狗都蜷缩在狗窝里,懒得动弹,她们像是守护着黄河,守卫着济水和大清河古道,不让人随意窥探其中奥秘。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沿线的区域性文化虽然气质各异,但底色相同、本质一致,滨州的历史文化从民间艺术、礼仪风俗到大禹治水,再到老渤海精神等,都洋溢着人类文明的智慧之光,讲好黄河故事,弘扬伏生与《尚书》、孙武与《孙子兵法》、范仲淹与《岳阳楼记》等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好滨州五彩缤纷的色彩、五味俱全的味道、五度宜人的温度,更是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见证,对考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启迪更多智慧,创造美好生活,具有历久弥新的文化价值。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远古济水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在国家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的今天,滨州的历史文化工作者发现了神秘的济水故道,这对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滨州这座黄河、济水沿岸城市的价值、文明、文化、精神定会如汩汩水流,永远流淌,唱响一曲生态宜居的“黄河大合唱”,奏出一部高质量发展的交响曲,谱写一幅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我们在黄河两岸跑了大半天,大家也都累了,青苔石板上一坐,粗壮树干上一靠,为饥肠辘辘的肚子投喂几口黄瓜,透心的甜,地理新发现的热情与透心凉的黄瓜相互冲击,可谓是水火两重天,那滋味,别提有多爽。天朗气清,金风和畅,谈笑间,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颇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味。
古人云:“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我有幸几次参加历史文化的考证和探究之旅,很受教育和启发,让我对黄河文明充满了无限的崇敬和向往,也被济水潜黄河而出,至清远浊,独善其身的精神所折服。黄沙中埋藏着多少前尘过往,入海前在滨州惊艳落笔,泼墨挥毫绘就了这座城市的韵味,让人们如同生活在唐诗和宋词的诗意里。
滨州因水而生,伴水而兴。老领导迟浩田主席曾题名:孙子故里,黄河名珠。黄河自强不息的精神深刻影响着滨州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方向,我将继续探寻神秘的济水故道,追寻黄河足迹,讲好滨州故事,赓续文明弦章。

考察回程路上,刘老欣闻其《阳信通史》荣获市社科一等奖,决定高光请客,诸老列座,其乐融融,一席浩然气,万里快哉风,推杯换盏,把酒临风矣。
后之来者,亦将有感于黄河的脉动和斯文。

新滨网

提供独到、客观的行业资讯、舆论预警等,打造最具有权威、全面、实用的网络平台。

新闻热线:微信公众号扫一扫即可

投稿/举报邮箱:183306242@qq.com

传递正能量、为国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