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通史》治学之道与艺术之雅

2022-04-02 15:11:29      来源:通讯员 韩淑静      阅读量:

壬寅春节前,凛冽的寒风伴着飞雪,满头银发的刘宝德主编送来了散发着墨香的《阳信通史》。抚摸着装帧精美的史集,我不禁产生了许多敬意。阳信通史分上下两册,近800页,捧到手里沉甸甸的。这套史书于2018年启动,在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席李象润先生的帮助和推动下,由刘宝德、李观伟两位史学专家主持,与多位编辑一道,历经多次考古、辩证、删改、校对,竭尽全力编纂而成。

 

清代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中说:“欲知其事,必先为史。”在中国历史上,修史是一件十分庄重的事情,好似一场无形的“封神”仪式,也是一件功标青史的成就。为国家修史,以激励后人,已成各朝历代的惯例。无论《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四库全书》等等,都为后人认识各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依据。据史料记载,我国地方志的编修,已有悠久的历史。《周礼·春官宗伯》中记载:“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正是这些浩瀚如繁星的历史典籍,让我们了解到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不得不说,从《滨州通史》的出版,到《阳信通史》的诞生,正是完成了一次飞跃,是从市级通史到县级通史的大胆尝试。《阳信通史》,填补了阳信编写通史的空白,为阳信从古到今的历史沿革理清了发展脉络,为后世的史学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一)滨州有一群淡泊名利、专心著述的修史人

滨州大地是秦汉大儒伏生故里,在《滨州通史》以后,《博兴通史》《阳信通史》等的出刊发行,得益于一大批淡泊名利、热心文史的修史团队。因为文史相因,我有幸与这些修史之人交流面谈,经常听到他们谈论编纂这部史集所付出的艰辛和成果。如: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高智国先生走遍了阳信大大小小二百多个村庄,探访村庄的历史传说、文化古迹、家谱记载等;刘宝德先生为考证史实常年奔波在村庄田野里,从中寻找有价值的线索和考古资料,再与现有资料进行对比、考证、筛选,记载在《阳信通史》中。

在李象润主席和王凤翔博士的示范和引领下,主编刘宝德和编委高智国、李观伟、陈德泽、冀新芳、王凤翔、闫海青、梁娟娟、徐清刚、张卡、王爱民等翻遍各朝代的史书、多版本阳信县志和周边县志,搜集与阳信有关的史料,怕有遗漏。他们遍访省市档案馆、博物馆,从中抽丝剥茧,精心搜集史料文献,补充到通史相应的章节,再三修正、数易其稿,殚精竭虑,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智慧。用李象润先生跋语中的话说:“《阳信通史》,不但是写出来的,更是跑出来的,改出来的,逼出来的。”

 

(二)《阳信通史》是一幅广阔而富丽的“清明上河”画卷

阳信一说因大汉名将韩信自燕伐齐屯兵古笃马河之阳而得名。也有史载在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县,“因居信水之阳”得名之说,属于渤海郡。史前文明经过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的发展,逐渐成为东夷大国。我认识阳信,始于梨花开处动天下的万亩梨花园。在我的印象中,阳信是个农业县,盛产鸭梨和牛肉。认真拜读了《阳信通史》后,我才感到此前的认识是肤浅的。阳信的商业、制造业与手工业同样有可圈可点的成绩,譬如信绸、麦草辫、窑冶技术等,历史悠久且很有名气。《阳信通史》给我展开一幅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画卷,让我深度触摸到这片土地的深度、厚度与温度。

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席李象润和《阳信通史》主编刘宝德先生
 

这部通史体例设计合理,文脉畅达、叙事井井有条。通史按照朝代分为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六大部分,每一部分由通纪、典志、列传三大版块组成。通读《阳信通史》后,我感觉到,它不仅仅是一部人文社会发展的历史,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以先秦时期为例,通纪部分阐述阳信史前河济并流的地理环境,引出禹疏九河的故事,读来妙趣横生。接着引用翔实的资料,描述北辛文化时期阳信小韩遗址的情况,记叙遗址中出土的陶器残片等,读来栩栩如生,令人信服。通史记述大汶口文化以及龙山文化时期,阳信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等,延伸夏商周时期阳信的区域沿革,图文并茂,令人茅塞顿开。

这部史集,除去记载历史故事和风云人物、区划变迁、政治经济文化外,还包括宗教、医药、学校、手工作坊、耕作技术、人口税收、交通邮政、商业贸易、税收金融、社会风俗等,可谓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全方位地呈现了阳信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风貌和历史智慧。

其中,最有风采的部分,当属列传部分。列传中撰写的人物随着朝代的更替与变迁,越来越丰富。先秦时期撰写了2人,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金元时期各自5人;而到明清时期撰写12条共24人,民国时期21人。其中包括:我国隋朝山水画鼻祖展子虔、明朝名宦董邦政、清末教育家劳乃宣,近代画家陈维信、戏曲教育家史若虚等等。他们都是支撑阳信蓬勃发展的脊梁。通史中撰写的人物,都有据可查,有史可考,人物事迹真实可靠,描写有血有肉。为了得到翔实的资料,编辑团队借助有限的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收集民间家谱、结合县志记载等,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精心编写而成,体现了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通史典章装帧精美,书法精良,成就华章

《阳信通史》与《滨州通史》一脉相承,精装本的《阳信通史》分为两下两卷,有768页,每章节都洋溢着历史丹青的光辉。古雅的封面右侧略上方,赫然印着省市委老领导董凤基书记题名的“阳信通史”四个大字。董凤基题字下面盖着一个精巧的红色篆章。左上角印着李延河、刘宝德主编的名字,左下方印着“中国文史出版社”字样,盖着一枚优雅的闲章。这样的布局,成三足鼎立之势,给人契合工稳的视觉享受。书脊封底走古雅风格,散发着典雅与厚重之感。

《阳信通史》的编纂得到原省委常委、省人大副主任董凤基先生的题名。山东美协名誉主席张志民先生、滨州一中退休老教师、舒同弟子丁泽卿先生也热心为之题写书名,封四草书《阳信通史》由李象润先生题写,篆刻家石庆先生精心刻制“阳信通史”印章。同时,这部通史的出版发行,也深受领导、学者与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李象润先生为本书筹划以及整体设计与出版付出很多心血,主持了从启动、编纂到通稿出版的全过程。而且历经几十次修改,尽心竭力为通史写跋,与通史编者励精图治,终成就锦绣华章。通史全面论述了阳信的地理地貌,人文特色,从夏商周时期的东夷人,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属地,历经两汉王朝,隋唐、宋金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变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可以说,《阳信通史》是一部集史学价值、书法与装帧艺术共美的史书,读来顿感文笔温润、翰墨生香,回味悠长。

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席李象润

当然,通史中,部分文字表达尚有可提炼的空间;有些地方稍显拖沓,不够精炼;有的资料前后偶有重复等。但是瑕不掩瑜,《阳信通史》鸿富的架构,翔实的叙述,质朴的文笔,展示了阳信丰厚的地域文化底蕴,为后世及其他县区全方位了解阳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是一部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史学精品,在我国地方通史中必将熠熠生辉。

品读《阳信通史》的日子,从腊梅绝傲的初春到柳枝嫩黄的仲春,再到杏李孕蕾的今天,广袤无垠的鲁北大地已经奏响一支蓬勃发展的春之序曲,蒸蒸日上的滨州史学正行走在美丽中国的大好春光里。

新滨网

提供独到、客观的行业资讯、舆论预警等,打造最具有权威、全面、实用的网络平台。

新闻热线:微信公众号扫一扫即可

投稿/举报邮箱:183306242@qq.com

传递正能量、为国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