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入海 首善之区 ——《滨城通史》跋

2023-06-13 10:40:04      来源:李象润      阅读量:

河入海   首善之区
  ——《滨城通史》跋

李象润

滨州广袤之地,首善之区滨城也。
癸卯孟春,万象更新。在北镇社区“山水逸品工作室”召开滨州通史“新三篇”编务会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文史论道,其乐融融矣。《滨城通史》主编李振西先生提请我为即将著成的《滨城通史》作跋,吾虽愚拙,但甚是欣慰。
回望历史,滨州是伏生故里,《尚书》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史资料集成,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滨州大地素有作史修志的文化传统。天下文脉,通史为宗,是我在组织《滨州通史》编纂过程中提出的纲领,并在《阳信通史》出版时题辞随印。振西老兄又点题说:“滨城跋,可总结一下全市通史之纲要。”往事悠悠,1999年初,我负责第二次修志工作,是年5月《邹平通史》出版,作为县区通史编纂在全市还是第一次,在省内和全国亦是先进的。《山东通史》主编、山东师范大学安作璋教授指导并作序鼓励。在安作璋先生指导下,滨州七县区区域文化通览研究和滨州系列通史编著随即全面展开。
吾览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与其他古老文明相比较,中华文明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是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传。距今3700年的河南二里头遗址,被史学界称为中华古代文明成熟的标志。2019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古代有文字和古迹可考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火与文明——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说明古代用陶器和烧烤已有1.3万年的历史。二是种族绵延,从未更替转化。从远古至先秦,先秦至现当代,以华夏民族为主体,海纳百川,最后归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三是在黄河流域,形成象形文字体系。万里黄河流淌出中国书法,中国古文字起源于陶刻和涂墨。成系统的邹平远古丁公陶书和殷墟甲骨文,说明远古刻契文字符号和当代汉字书写是一脉相通,邑契相继,可读可识,这在世界也是唯一的。四是史传有序,滨州人伏生居功至伟。《尚书》为中华典籍的政书之祖、史书之源,赓续中华文化主脉。五是文化一统,疆域势聚日宏。早熟和高度发达的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清乾隆时陆地面积约为1300万平方公里,1950年10月,毛主席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不畏霸权为国立威。六是科举取仕,文官制度惠及世界。隋代开始的科举取仕,通过科举公平考试,面向全体国民选拔官吏和培养人才,和当代高考一脉相承,逐渐形成了唯才是举、精英治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据统计,历时1300年间,通过科举选拔进士近10万人,状元500多人。由于滨城处于中国“南北干道”的重要一环,区域优势,人才辈出,北宋时有状元胡旦,清代杜堮、杜受田父子更是光耀士林的双星座。
杜堮(1764——1858),字次崖,号石樵,享年九十五岁。一生经历了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官至礼部左侍郎,后赐尚书衔。其父杜彤光很重视诗书教育,他聪明好学,喜读诗词文史,兼擅书画。乾隆五十年皇帝春游泰山,山东督学邹时屏到杜堮准备科举的泺源书院选拔优秀士子,杜堮脱颖而出,遂被列为第一名召试,被恩赐为举人。嘉庆六年(1801),三十八岁的杜堮参加会试以殿试二甲入职翰林院,开始宦海生涯。嘉庆二十年(1815),任顺天学政。四年后,因政绩突出,升任礼部左侍郎和吏部右侍郎。他常年奔波于京师、宦所和故里滨州之间。尽管旅途劳累,仍注重研究文史,勤于著述,笔耕不辍,一生有诗集《遂出草庐诗集》和文集《石画龛》传世。咸丰八年(1858),杜堮九十五岁高寿病逝于京师家中(现齐白石故居)。皇帝亲往祭奠,晋赐太师衔,谥号“文端”,尽享哀荣。杜堮之子杜受田(1787——1852),字锡之,号芝农,官至太子太傅,协办大学士。自幼聪慧,秉恭持礼。相貌英俊,人称银娃娃。其父杜堮精心启蒙教育,嘉庆八年以滨州第一名中秀才,嘉庆十五年中举人,道光三年会试第一名中会元,殿试二甲第一名为传舻,入职翰林院编修。杜守田仕途深受其父影响,洞悉官场之道。他先是代为山西学政,道光十五年特召杜受田回京,因其人品、才学和相貌为道光相中,道光十六年(1836)正月,皇帝下诏杜受田任职上书房,作为皇四子奕詝的师傅,他谨遵皇命,对奕詝教以正道,努力从多方面悉心培养。道光十八年擢内阁大学士、左都御史,道光二十四年升任工部尚书。道光二十九年担任上书房总师傅、实录馆总裁。先后兼任礼部尚书、刑部尚书。道光三十年,皇帝驾崩,奕詝登临九五之尊,杜受田备受尊敬和重用,加太子太傅兼吏部尚书。咸丰元年,黄河在淮北入海历经700多年,多处淤积和决口,江苏和山东两省受灾严重。咸丰二年,国难当头黄河泛滥,杜受田主动请缨督办黄河水务。时至盛夏,他舟车劳顿六七日赶赴淮北治黄,艰辛备尝,又肝病复发,最终于七月九日在治黄第一线去世。杜受田为培养咸丰皇帝呕心沥血,勖勉勤职,突然去世后,咸丰帝亲自扶棺,晋赠太师大学士,入祀贤良祠,谥号“文正”。皇恩惠及家人,其父杜堮、其子杜翰、杜䎗等皆受奖赏。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杜受田对皇权忠心耿耿,鞠躬尽瘁,高官显贵。总之,杜堮、杜受田父子高光高寿可谓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士林双秀”。
回顾中华历史五千年,展望神州大地之三级阶梯,万里黄河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在美丽的滨州穿城而过,东流进入渤海而壮美天下。我们在修著《滨州通史》《博兴通史》《阳信通史》《惠民通史》《沾化通史》《无棣通史》和《滨城通史》的过程中,发现中华古今文化的“东西古道”(天街)从西到东穿过邹平、博兴,因此才有伏生、董永、范仲淹、梁漱溟、张士平等演绎的时代大剧。“天河”即黄河,穿过滨州中心城区,东流入海润泽中华文明。所谓“南北干道”(蓝道)是自北宋以来形成的东部沿海政治、经济、文化的黄金交通线。公路交通是山深路“205”国道从无棣经滨城入博兴,南接上海连港澳。古今精英人物便有茅焦、李之仪、王佐、杨巍、张映汉、吴式芬、吴重憙、张鸣岐、张镈、胡旦、杜堮、杜受田、游百川等。
五一假期,我和王超学棣看望了八十五岁的宋德青老师,送去新编《沾化通史》一套,老先生甚是高兴。多年来,我致力于区域历史文化研究,源自四十五年前恩师宋德青老师让我通读了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数册,还有《金光大道》《艳阳天》《各国概况》等,萌发了我编著修通史的少年初心。我们在编著系列通史的艰辛过程中,对滨州市区历史文化和现实建设的对照考察,研究发现让滨州人民感念的孙德汉书记的劳绩之一,就是因势利导,为民厘水,把“新滨州”建设在大清河遗址和济水古道上,所以才有“四环五海、生态滨州”三十六桥、七十二湖、一百零八园的时代大美。5月7日,我们又顺着孙德汉书记建设“四环五海”的黄河古道进行实地考察,沿途许多村耄耋老人帮助我们找寻乡愁和记忆。孙德汉书记为政滨州七年,曾作中海赋云:“滨州之地曰北海,其滨城曰湿沃,今作胜域,声振宇兮。”
在边洪芳主席领导下,李振西兄和关增岭、张卡、侯玉杰诸君通力编著《滨城通史》,为滨州系列通史二十卷金声玉振也。滨州文史同人四十年的风雨奔波,沿着先贤伏生传书的足迹,在大禹治水的鲁北故地,高举文化自信自强的旗帜,使我市地方通史编著走在全国前列。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为述写黄河文化时代新篇章,再次吟咏杜堮的《九河》诗:
禹迹茫茫问九河,海滨碣石未销磨。
汉家分土名犹在,宋氏传经说竟讹。
自昔洪流归渤澥,岂容别派混滹沱。
岛夷尚识来时路,万丈潮头奈尔何?
 
时2023年5月23日晨,红日照滨州

新滨网

提供独到、客观的行业资讯、舆论预警等,打造最具有权威、全面、实用的网络平台。

新闻热线:微信公众号扫一扫即可

投稿/举报邮箱:183306242@qq.com

传递正能量、为国为民服务!